誓让陇原披绿装——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纪实
作者:
编辑:
来源:甘肃矿联
更新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
河西走廊东端、龙首山腹地的金昌市金水湖,是由大小5个湖面连成的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在戈壁滩上营造出了江南水乡的景观。这一湖碧水,来自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废水二次利用后的中水。
地处祁连山北部、平均海拔2800米的甘肃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地表的绿色正在复苏,科技之绿色生机蓬勃——电机车无人驾驶、胶带系统无人值守、装矿系统远程控制……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西沟,金川,是陇原大地绿色矿业建设的缩影。
甘肃省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目前,甘肃省已建成矿山1116座,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守望金山银山,更盼绿水青山。2010年起,甘肃省开启绿色矿山建设之路,15年时间走过试点创建、示范引领、夯实基础、全面推进4个阶段。截至2024年底,甘肃省累计建成绿色矿山89座,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22座、省级绿色矿山67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矿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白银厂铜矿田是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也是我国铜、铅、锌、金、银、硫等资源的大型生产基地,火焰山—折腰山铜矿深部矿业是白银厂铜矿田的主采区。经过60多年开采,火焰山到处留下废弃采坑和废石场。2021年,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火焰山—折腰山铜矿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2022年,该公司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对原露天矿废石场开展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治理面积约445万平方米;成立土地复垦专班,组织员工对未治理的2号采坑西侧废石场开展地质恢复治理,有效地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环境治理问题。2024年,白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奖补资金3亿元。
通过全员参与、地企共建,金川集团投资2.68亿元,把一座矿产开采后的废石山改建成金川国家矿山公园,将世界级矿山的开采历史和痕迹保留下来,并以矿山公园为中心,辐射周边开展矿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提升活动。目前,整个金川矿区绿化面积已达268万平方米,立体化园林式矿山初具规模,极大地改善了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昔日的戈壁荒原,现在已成为充满绿色和希望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是金昌市工业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处陇南的大型矿山厂坝铅锌矿已有40多年开采历史,存在塌陷、滑坡、泥石流、地表裂缝及矿山挖损、压占等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问题。2017年,厂坝铅锌矿对标国家标准开始绿色矿山建设。“我们先后投入6000 余万元开展环境恢复治理,依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将地质损害区域划分为5个区域13个治理单元,治理区绿化总面积46.39余万平方米,治理工程涵盖泥石流滑坡治理、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土地复垦及裸露边坡复绿治理等项目,最终使矿山整治一新,与周边天然森林、植被浑然一体。”厂坝铅锌矿总工程师、副矿长赵丽军说。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甘肃省矿山企业铆足了劲加强科技创新,争相建设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节能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区环境建设园林化、矿区和社区建设和谐化的绿色矿山。 国家级绿色矿山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生态立矿,从建矿初始就组建了探、采、选研发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绿色矿山建设投入占矿山总投资的85%,采用先进的“电位调控”浮选工艺和高效药剂方案,使铅、锌、银选矿综合回收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选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实现了采选和充填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采选过程控制达到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智能化、无人化矿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的省级重大工程项目陇南紫金矿业李坝金矿,从规划建设到运行,始终秉承高效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理念,采用采选一体化模式,实现了矿产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该矿大力推行机械生产替代人工作业,提高了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减少了人工投入成本;重视科技进步,出台多项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一体的管理系统。
绿色矿山建设是生态甘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散落于陇原大地的一座座矿山,终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