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如何加入会员?

中国矿业文化的高光与平淡时刻

作者:赵腊平 编辑:周雪勤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矿业是人类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的基础产业。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业的不断发展,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事实上,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一部工业文明史,也是一部矿业文化发展史。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干脆将从古至今人类在某一阶段利用的主要矿产资源种类作为文明发展阶段的命名,依次划分为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石油时代、硅时代、碳时代。
中国矿业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矿业开发、生产与保护过程中积累的自然观、资源观、社会观等的重要体现,蕴含着丰富的矿业开发和生态治理智慧。研究矿业文化,既要应当充分汲取古代矿业文化的精华,也要吸收现代矿业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赋予矿业现代化以深厚的精神与思想底蕴。


从距今200万年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劳动与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与管理矿产资源的国家。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从诞生的时候起,就与矿产开发利用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并积累了辉煌灿烂的矿业文化。

1836年,丹麦考古学家者C. J. 汤姆森提出“三时代系统”,就是把“史前史”分为三个时代: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从而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基础。
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史前社会,则是指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正是从商朝开始的。而按照考古的标志,中国史前文化则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器时代。

由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矿业文化可以分为史前社会的矿业文化、古代矿业文化、近代矿业文化、新中国矿业文化几个阶段。

(一)遥遥领先的中国史前矿业文化

在中国古代,古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古老而原始的矿业开发活动。也正是在发现矿产、认识矿产与开发利用矿产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之前,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2万年左右。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说是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就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但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但尽管如此,在整个石器时代,人类制作工具不论是石器或是陶器,其使用的原料石头或粘土,基本还是就地取材。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矿床”“矿产地”或“矿山”“的概念。

在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曾出现过一个中国矿业文化的独特现象,那就是玉器的使用。195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首次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鉴于红山文明在距今5300~5000年左右就已正式形成,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成就亦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兴隆洼文化玉器(内蒙古敖汉旗)又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直接源头。考古发现,兴隆洼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了中国史前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

陶器时代:近年来,我国学者陈明远等认为:与别的民族不同,中国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还存在过一个以陶器工艺和农耕畜牧业为代表的历史发展阶段,即"陶器时代",这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或称"前文明阶段"。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早在距今大约七千年前出现过一个"陶器时代",这是在中国早期矿业文明中发现的一个令人骄傲的事实。

青铜器时代:在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00年,共约1500多年。这个时代约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考古学家认为,我国最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而据冶铜古遗址发掘,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在《史记》、《逸周书》《左传》《越绝书·记宝剑》等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中,不乏有关青铜器时代1500年里矿产开发的种类及开采地的记载。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从青铜时代的早期至春秋时期,中条山是早期的重要铜矿产区;扬州和梁州代表了东南和西南金属矿产的开发;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从西周至汉代的铜矿遗址,则代表了南方开采铜矿的历史。

在青铜器时代,中国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艺术品,显示了绵延1500多年的中国青铜器的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铁器时代:在“三代法”中,铁器时代是处于最后的时期。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人们便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时代,这就是铁器时代。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这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在中国,铁器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跨越史前社会和古代社会的矿业文明阶段。西周晚期,中国已有人工冶炼的铁器,进入铁铜石并用的时代。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铁农具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秦汉时期完全进入铁器时代。到了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二)踯躅前行的中国古代矿业文化

这里所称的中国古代矿业文化,是指从战国时期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中国矿业文化。

1.战国和秦汉时期

战国:矿产的开发有了较大的进展。关于战国时期的矿产地,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分华北、西北、东南、西南、中南等作了概括,即:华北“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孔氏之先,梁人(即魏人),用铁冶为业。”“山西饶玉石,江南出金、锡、连、丹砂,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巴蜀饶丹砂、石、铜、铁。”“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

由此不难看出,从战国至西汉,开发铁矿主要是从赵国开始的。在战国时期开矿冶铁的前人,其后代是在秦汉时期开发巴蜀、南阳等地铁矿的重要力量。战国时期的七国都开发过铜、铁等矿产,并用以铸造货币和兵器、农具等。古代“即山冶铸”,就是说,冶铸是在矿山附近就地进行的。从这些地名,可以推知铜矿及其合金所需的铅、锡等的产地。

秦朝:秦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余年便灭亡了,故开发矿产无多大进展。

汉代:是中国古代矿产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铁: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对全国统一管理和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汉代除开采铜、铅、锌、紧、银、汞及炭石等金属矿产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进展,那就是在西汉时已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

石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奴(今陕西延长),有洧水,肥可燃。”又据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博物记》曰:酒泉郡延寿县(今玉门)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筬,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蒙莱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当时人们已将石油用于燃料、照明、膏车、制药等方面。

天然气:西汉末已经在四川临邛(今邛崃)、成都、自流井、南充一带,钻凿盐井,发现天然气,主要用于煮卤熬盐,生火烧饭。四川井盐的开发及提取,其技术在当时世界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长期战乱,矿产形势顿见衰落。这一时期,甚至因没有开发矿产而形成货币短缺,以谷帛为币的局面。

隋唐:这个时期矿产开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隋初,为了结束长期缺乏货币的局面,大力开采铜、铁、锡、铅等矿,其中四川占全国的四分之二。而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中期矿冶较汉代大有发展,但在大框架上还是继承了汉代的矿产分布格局,铜矿仍以山西南部为主,绛州的钱监占全国二分之一,铸钱炉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弱。郴州有桂阳监钱官,有平阳冶及马迹、曲木等古铜坑二百八十余井,用以采铜铸钱。唐代在江、浙、赣等地新开辟润州、饶州、衢州、信州等矿产地,而且江南矿冶当时占全国一半以上,明显看出了开发重点的南移。

据《新唐书·地理志》,唐代所开发的铁矿产有104处。其中山西15处,四川22处,陕西10处,河北9处。长江以南达32处,岭南的福建、广东、广西也得到了开发。金、银、铅、锡、汞大部分产于南方各省,而以江西、福建、湖南、两广为多。其中银多为铅锌矿的伴生矿产,并非纯银矿。

宋元:是古代矿产开发的鼎盛时期。

在宋代,其矿业发展已远远超过隋唐时期,但北方地区被辽、金长期统治,发展比两宋要落后得多。元代的矿产开发也较宋时期有很大的逊色。就宋代而言,北宋时期矿业全面发展,而南宋时期则只保有淮河以南及四川等地,发展以南方为主。

据《宋史·食货志》,北宋以英宗治平(1064—1066)年间为代表,全国共有“坑冶(即矿冶)总二百七十一。”其中:金之冶十一,银之冶八十四,铜之冶四十六,铁之冶七十七,铅之冶三十,锡之冶十六。到了南宋,北方已失,只能发展江淮以南的矿业。与北宋相比,江淮以北各冶全弃,南方的矿区有所增加。铁、铜、锡、铅矿、水银都有所开发;而胆水浸铜即湿法炼铜兴于宋代,大为发展,从北宋中期至南宋,为采冶铜矿的主要方法。

在隋以前,民间已用石炭(煤)作燃料。至北宋时期,河东(今山西)最盛。元丰元年(1078)苏东坡在徐州太守任内,访获州西南白土镇之北的石炭,随即开发,用以冶铁,作兵器。这里今属淮北煤田,应为此煤田发现之始。

北宋时,沈括(1031—1095)考察延安附近的产地后,在《梦溪笔谈》中记曰:“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扫其煤为墨,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矿业基本没有恢复,只有少数地区由民间开采。辽代只在黑龙江的室韦部有金银铜铁矿。其后有三个铁冶在柳湿河,三黜古斯和手山。前二处地址不详,手山即今鞍山的首山。又在襄平(今辽阳)置采炼铁民300户,在辽河之源和阴山北发现金银矿,兴冶采炼。

元代矿业有所衰落,但恢复了江淮以北广大地区和云南等省区的矿业。

明清:矿产较元代有所发展。

明代:据不完全统计,铜、铁、铅、锡、银、金、炉甘石(菱锌矿)等金属矿产,产地有401处。其中:铜:全国53处, 铅:全国22处,锡:全国40处,银:全国74处,金:全国66处,锌(炉甘石):全国8处,汞:全国26处,铁:全国产地124处。

铁:二十八年(1395)库存多,逐步停止官冶,发展民冶。民冶最著名的为河北遵化和广东佛山。

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煤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公元前一世纪,煤已经用于冶铁和炼铜。明代煤已成为重要燃料,南方各省的煤也逐渐开发。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石炭,南北诸山,产处亦多”。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系统记载我国古代煤炭开采技术,说明当时采煤业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据《明一统志》,明代采煤以北京、山西、河南最盛。

石油:据曹学佺撰《蜀中广记》:明正德(1506—1521)末年,四川“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此是石油,但出于井尔。”陕北延川、延长、鄜州仍出石油。

清代:清代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划入明清时代;以后划入近代。

清代前期基本上是继明代矿业的发展趋势,以民间私采为主,产地史料甚少。官营采矿始于顺治,主要开采开采银矿、铁矿、煤矿。云南大功铜厂矿丁人数达到六七万。到乾隆三十八九年(1773—1774),云南铜产量达到年产一千二三百万斤,是滇铜的极盛时期。这时贵州、陕西、甘肃等地的金矿,贵州、云南各银矿也相继开采。

清代的铅锌矿开发,目的也是为了与铜配合铸钱。开发的矿产地有:贵州、四川、广西、江西、新疆的、直隶、山西的。其中有的曾长期开采,有的旋开旋闭,收效不等。

咸丰末年(1861),台湾发现苗栗出磺坑石油、天然气,光绪四年(1878)始聘美国技师用机械钻井生产取油。

这一时期,开采的其他金属矿产还有金矿、银矿、锡矿、磺硝、朱砂和水银等。除银、锡、朱砂、水银只涉及云贵、两广、湖南、新疆外,其他各矿开发已基本遍及全国各省区。

1840年以后,清朝开发了一些新矿种,如锌(白铅)、锑、锰、钨等,这已是近代矿业的内容。

到了清代,煤炭行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大约在公元1736—1795年之间,开始出现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一个高潮。

从史前社会到殷墟年代,从春秋战国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矿业文化的萌芽、诞生与成长时期。伴随着矿业的发展历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矿业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最耀眼光芒是中华民族的前人们创造了诸如石器文化、玉石文化、陶瓷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等,使矿业文化成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江西省矿业联合会
赣ICP备13003147号-1 管理登录